【大會現場。朱其攝】
“阿姨,來,輕輕彎下腿。對,慢點,再稍微用點力……不錯,恢復得還可以,再過幾天就可以出院了?!?月31日早上9點06分,在石河子市人民醫院骨二科2號病房1號床前,陶晶一邊緩緩地抬起老人的左腿,一邊鼓勵著老人。身穿白大褂的他,在彎腰輕抬老人左腿的那一刻,左胸前那枚紅黃兩色相間的黨徽顯得格外醒目。
今年42歲的陶晶是石河子市人民醫院骨二科(關節外科)副主任。這個科還是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兵團重點專業學科。陶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關節外科及運動醫學,并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膝關節置換術、關節鏡手術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工作16年以來,除了休年假,陶晶的身影幾乎每天早上9點左右會準時出現在病房里。每天,他要挨個了解前一天做完手術的病人情況,再問問值班的醫生、護士,夜里病人的反應。隨后,他要在晨會前掌握當天做手術病人的檢查結果,然后帶領科室的醫護人員學習業務知識。10點交班時,他要和交班醫生一起看病人的CT片子,討論手術方案。11點左右,他就上手術臺了。
除了周二上門診,陶晶的時間大部分是在手術室度過的,幾乎連午飯都是在手術室解決的。無論每天從手術室出來有多晚,他都要去病房看看當天下手術臺的病人,交代病人家屬注意事項。因家離醫院很近,晚上遇到特殊情時,只要值班醫生或是護士打來電話,他的身影準會出現在科里,尤其是遇到急診手術,他一直是隨叫隨到。因平均每天工作10個小時左右,所以,陶晶給自己微信起的名字是——天天上班的“小陀螺”。
“我們科的醫生大部分都像我這樣,周末和假日也來查房。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一般是一線骨干,又是黨員,應該挑大梁給年輕人作表率,多為病人解決病痛之苦?!碧站дf。
2022年8月,石河子發生新冠病毒疫情,城市按下“暫停鍵”,陶晶主動向院黨委提出申請要求前往處于抗疫最前沿的康復醫院工作。
2022年9月3日,接到醫院黨委的命令后,陶晶連夜帶領由10名醫護人員、志愿者組成的抗疫隊伍第一時間進入作戰狀態。作為隊長,陶晶嚴格要求每位工作人員,時刻關注隔離人員的微信群,對隔離人員的需求第一時間給予答復和解決,尤其是重點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
每天,陶晶帶領隊員合理安排隔離人員的食宿和生活,與隊員們時刻通過微信、電話等與情緒有波動的隔離人員聊天,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在兩個多月的抗疫一線工作中,陶晶帶領的團隊圓滿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多年來,工作中的陶晶對自己的要求一直很嚴格,除了上門診、做手術外,他還承擔著兵團級、師市級的科研項目。工作之余,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帶領團隊開展課題研究上。
北方的冬天,天冷路滑。由于老年人的特殊體質,一旦發生跌倒,常常會出現嚴重的后果,髖部骨折就是其中的嚴重后果之一。在骨科醫生眼里,老年髖部骨折常被稱作“老年人的最后一次骨折”。因為老年人發生髖部骨折后,要長時間臥床休息,會引發各種臥床并發癥,一般死亡率在30%以上,致殘率是50%。
“除非患者健康狀況很差,不能耐受手術,但對于絕大部分的髖部骨折患者都應進行手術治療。髖部骨折的手術時間應盡可能在48小時內進行,目的是減少臥床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期下地活動?!闭劶吧瞄L的工作,陶晶驕傲地說,“十多天前,我們骨二科診療效率再次刷新記錄,兩位高齡骨折患者入院僅3小時后,我們就為他做了手術,效果非常好?!?/span>
原來,1月19日晚,骨二科接診了2位高齡股骨頸骨折的老人,其中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91歲了。兩位老人入院后,醫院急診科先期完成了老人的檢查、術前準備工作,隨后醫療團隊迅速組織討論,充分評估,結合兩位老人自身情況確定個性化手術方案。陶晶和同事連夜為兩位老人做了手術。手術十分順利。1月20日上午,兩位老人均能坐起、下地活動了。對此,兩位老人的家屬感動不已。
“每次看到老人較快恢復健康后,我心里都美滋滋的。雖然工作中我們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很累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碧站дf。(師市融媒體中心 李秀 通訊員 陳世江 )